丝绸文史馆
您的位置:主页 > 馆内信息 > 丝绸文史馆 >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时间:2020-08-30   所属栏目:丝绸文史馆   点击:199次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水陆资源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它是种桑、养蚕、养鱼合理利用水陆资源,彼此相互作用,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有机体。它既促进了农业各部门的相互发展,也带动了加工工业的前进,“桑基鱼塘”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


一、“桑基鱼塘”的特点

种桑、养蚕、养鱼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复杂的、多样化的循环性生产。在食物链上的作用是以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种桑,这种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桑、蚕、鱼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都必然影响到其他环节的生产。
顺德民间
有句流行语:“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性生产的关系。这种循环性生产系统,桑是生产者,利用太阳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份等生产桑叶,桑是给蚕儿吃的,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沿着活食食物链首先转移到蚕,蚕是第一消费者。蚕吃桑叶后放出的蚕沙、蚕蛹投放到塘里去,供草鱼作为饲料,在活食食物链上鱼是第二消费者。塘里微生物分解塘里鱼粪、藻类和各种有机物质为NPK等元素,混合在塘泥里,以后随着塘泥又还原到桑基,微生物是腐烂链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桑叶落到基上或鱼塘里,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变为无机物,释放到土壤中,从中又被桑树吸收利用,又开始另外新的物质循环。顺德的鱼塘部分是由稻田挖成的,特别在1922年左右,“毁田筑塘”、“废稻树桑”风气很盛时,曾一度将大面积稻田挖为鱼塘。但到抗战期间,经济作物区粮食缺乏,又将部分鱼塘填回稻田。解放后,恢复优良传统耕作方式,同时,一亩鱼塘生产价值比一亩稻田高,因而又将部分稻田挖为鱼塘。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是随着市场价格和粮食需要而演替的。当然这种演替对土壤结构,含NPK元素多少,水分和微生物活动都是有影响的。

从上可知,“桑基鱼塘”既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也是水陆资源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转化的一个完整生产体系,是一种科学的耕作方式。以上大小循环是以桑为基础,以鱼塘为关键,鱼塘不仅可以养鱼,也可以“养”基,鱼塘搞得好不仅鱼获高产,也带动其他作物高产。

 

(二)“桑基鱼塘”的作用

1.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潜力主要表现下列几点:

①利用地处南亚热带,终年气温较高,作物生长季节长的特点,每年采8~9次,养蚕8~9造,结茧8~9次,因此,每亩蚕桑或茧产量都较高。

②利用西江中、下游鱼苗去发展塘鱼,西江中、下游每年4~7月有个鱼苗季节(发生在潦水季节内),届时江水暴涨,流速大,而水温在25~30,这是形成四大家鱼的产卵条件。

③终年利用河水、潮水自动排灌。④利用河泥、塘泥施肥。⑤利用蚕粪喂鱼。

⑥高度利用土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土地利用十分细致,有些地方土地利用已达饱和。有的地方夏天利用塘面上空搭架蔓延瓜菜,既解决耕地不足问题,对鱼塘也起遮荫作用。

2.收入来源多,经济效益高从经济收益上,“桑基鱼塘”有三个特点:

①投产后收效快,桑树当年种,当年有收成,而且每年收成有多次,每!’天可采桑叶一次,养蚕一造,结茧一次,每年有八九次收成。鱼塘方面,年初养鱼,每隔三四个月打鱼一次,一年可打鱼四次。

②产量高,顺德县每亩桑地1978年平均产桑叶3800斤,多的已超过10000斤(太湖流域和日本只2000斤左右),每亩桑产茧约270~300斤,多的已超过700斤,而太湖流域约70斤左右,1977年日本亦只77.7斤,亩产桑量和产茧量都名列全国首位。

③循环环节复杂,收入来源多。“桑基鱼塘”的生产环节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种桑、养蚕、结茧、缫丝、养鱼、间种花生、玉米、象草等,此外,五边地还种其他旱作物。生产部门是多样的、复杂的,因而收入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

3.能容纳数量多的大小劳动力

“桑基鱼塘”生产环节多、工种也多,而每亩需要各种劳动力也多。以桑基为例,每亩桑地田间工作和年采桑叶八造,就需要大量强的、弱的劳动力,其中90%是轻劳动力。九个月的养蚕全部是轻工,但技术要求高,从蚕卵变蚕儿以至结茧,都需要许多细致的精巧的不同工种。每亩鱼塘从放养鱼苗、喂饲料、多级养殖、观察水温和供氧、防治鱼病以及捕捞等,需要几十个工,其中90%是重工,并要求较高的技术,还有缫丝、丝织所需的劳动力未计。每亩稻田和蔗地所需劳力不到种桑的二分之一。

下一篇:下一篇:农业-桑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