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史馆
您的位置:主页 > 馆内信息 > 丝绸文史馆 >

丝绸商贸

时间:2020-08-30   所属栏目:丝绸文史馆   点击:125次

\
    土丝  又称七里丝,外销始于何时不可考。清乾隆时期县人张臣竹枝词:“呼郎早趁大冈圩,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反映当时土丝的输出已很兴盛。民国《顺德县续志》记载:光绪、宣统年间,“土丝为吾邑出口之大宗”,“计土丝一项,全省每年所出约值四千万,吾邑占四分之三”。光绪末“又有孖结丝一类,与车丝并行欧美,输出额亦占粤丝三分之一”。民国初年,机器缫丝只有少量土丝销往港、澳。民国18年(1929年)以后,土丝已无外销。建国后,土丝由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顺德县支公司收购,1956年收购154吨,1960年下降至34吨,1965年恢复至151吨,1970年上升到162吨。70年代中期起,本县蚕丝业年趋萎缩。1975年土丝收购下降至147吨,1980年收购25吨,1988年仅收购3吨。
    机械丝(厂丝)  自清同治年间起出口。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口达200万司斤以上。据民国《顺德县续志》载:宣统年间(1909~1911年)顺属丝厂年产生丝5万司担,出口八成,即4万司担。民国12年本县产丝量为4.84万司担,出口九成,即4.35万司担左右。此后,顺丝随着世界经济危机而出现不景气,民国26年,顺丝出口量为3.61万包(每包80司斤,下同)。民国27年10月顺德沦陷后,丝厂停工,日本人以每担军票800元搜购存丝。民国28年,日军强制丝厂开工,不依期开工者则将厂焚毁,并由日商压价收购,迫使部分丝厂迁往非日伪驻防区,所产厂丝由武装团队护送经中山运往澳门转口香港销售。是年经澳门输港的厂丝约为9000包,运往广州日本洋行出售的约为1.35万包。民国30年,香港沦陷,顺丝只能卖给日军指定的三井、三菱、加藤、伊藤四家日本公司,但日商收购价过低,丝商无利可图,大部分丝厂倒闭;日方也因盟国的经济封锁,丝织品无法在国际市场出售而停止收购厂丝。光复后,蚕丝生产恢复缓慢,据民国36年统计,全县年产丝量不足9000司担。继而由于国民政府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实施外汇管制,出口蚕丝无利可图,因而出口完全停止。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着手恢复蚕丝生产,由县丝绸支公司收购,上调省丝绸公司。1956年收购336吨,1965年为624吨,1970年为786吨,1975年达到1112吨,1980~1987年收购平均接近千吨。1988年,蚕桑业萎缩,收购下降至84吨,1989年为28吨,1991年仅收购4吨。1956~1991年,外贸部门收购厂丝总数为2.296万吨。
    丝绸  明清时期本县有丝绸出口。据《支那省别志》记载,清末民初,伦教、羊额、大良、容奇、龙江等地每年有价值300万银元的土绸、300万银元的云纱共约45万匹,以及400万银元的其他丝织品输往天津、上海等港口和南洋群岛。民国17年以后,国外市场萧条,丝绸滞销。民国22年,全县丝绸生产仅为20万匹。抗日战争初期,由三井洋行强行收购,运往国内日占区及南洋群岛销售,数量无从查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口全部停顿。光复后稍有恢复,未几由于通货膨胀,重又陷于绝境,外贸完全停顿。建国后,县丝绸支公司收购的丝绸统一由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安排出口,主要品种有和服绸、青春绉及真丝提花绸等。1965年收购225万米,1972年为332万米,1978年为439.6万米。1980~1985年,年均收购561.5万米,最高年份为1985年921万米。1988年139万米,其后收购下降。1989年仅收购2万米;1990年收购约13万米。1991年略有回升,也只有46万米。
    丝绵  建国后,丝绵由县丝绸支公司收购,上调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以红棉牌为出口商标组织出口。1956年收购5.4吨,1960年为26.6吨,1965年达到55.2吨,1970年约100吨,1975年110吨,1980年达150吨,1985年回落至95吨。从1987年开始,收购逐年减少,到1988年仅5.04吨。

上一篇:上一篇:自梳女

下一篇:下一篇:晒莨业